杭钢集团通过国家档案局企业集团数字档案馆(室)建设试点验收
发布日期:2025-07-17 浏览次数:

近日,杭钢集团企业集团数字档案馆(室)建设试点工作通过国家档案局验收,标志着数字档案管理体系从探索阶段迈向全面应用。

2-1.png

此次验收工作由浙江省档案局受国家档案局委托组织权威专家组进行。专家组通过听取汇报、实操演示、现场质询等多轮严格评估,一致认为杭钢集团在电子文件归档、系统架构搭建、安全防护体系等关键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成功通过试点验收。

2022年6月,杭钢集团启动部署数字档案馆(室)建设试点工作,成功入选企业集团数字档案馆(室)首批试点单位,成为国家档案局选定的98家试点先锋之一。杭钢集团在档案资源数字化建设上,分步开展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工作,实现约6万卷、17.5万件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集团本级档案数字化率达98%以上,21家所属单位中19家达到100%。

五大硬核亮点

解锁杭钢数字化档案新范式

党建引领,构建“1+2+17+N”杭钢数字档案管理架构

以单套制为目标动力,充分激发前端业务部门参与积极性。以业务架构为牵引,解决系统孤岛,打通流程断点。“1”即“搭建集团统一的档案管理系统”,“2”即对接协同办公系统预归档中心与会计档案预归档中心,“17”即对接17个业务系统模块,“N”即功能组件和预留对接端口。尤其在电子会计档案领域,依托财务数智化基础,构建以核算模块、费控模块、报表模块等13个系统模块为数据源的预归档平台,实现“业财税资档”全链路贯通,为电子会计档案单套制落地奠定坚实基础,实现从“纸质保管”迈向“数据资产”价值跃升。

制度护航,重塑“6个维度”杭钢档案管理体系

全面推行“三合一制度”,提升集团档案基础业务和信息化水平,建设覆盖面广泛、内容丰富、结构优化的档案资源体系,维护企业档案资源完整与安全,促进集团档案事业健康长远发展。以系统闭环度、多维适配度、执行穿透度、利益均衡度、风险冗余度、进化迭代度等6个维度建立42个档案管理制度。建立覆盖“生成-归档-保管-利用-销毁”全流程的智能管控体系,创新档案数据分级开放模式,构建“三权分置”管理和多重防御体系,实现从“人工抽检”到“智能全检”的质变,形成档案全生命周期治理矩阵。

编研咨政,探索档案资源“数据价值化”杭钢路径

以数据驱动为核心,通过智能化整合500万件数字档案资源。已形成20个专题库,构建覆盖政策、技术、项目等多维度的专题数据池,打通历史数据与现实决策的关联链路,通过动态汇集与基础关联分析,专题库可纵向整合规范文件、执行反馈等数据,形成可追溯的参考价值体系。汇集近100TB档案数据,梳理形成数据资产目录,构建数据资源池,从海量档案中提炼共性经验,为战略规划、流程优化提供多维度支撑,推动档案资源从基础存储向“数据智库”升级,打造可验证、可复用的杭钢特色长效服务模式,实现数据价值向决策效能的深度转化。

便捷利用,实践档案“一网通办”杭钢模式

以电子档案系统为牵引,各业务系统将档案规范嵌入系统流程,实现档案规范节点前移,各项管理工作质效大幅提升。建立健全跨立档单位档案利用机制,丰富拓展档案系统应用场景,优化提升档案利用体验感,实现新闻书稿档案电子书、录音录像档案帧截取等功能。监督领域已实现全流程审计线上监督,在审计过程中直接调取电子档案相关文件,减少被审计单位20%工作量;审计项目归档全部遵循单套制原则,归档效率提高8倍,同时减少审计人员7%工作量;随着审计工作同步开展档案电子化推广及归档内容审核,档案信息化效率提升15%。

固本强基,打造“自主可控”杭钢特色安全底座

构建“双轨备份+信创可控+闭环防护”本地与异地协同的灾备体系,融合国产化技术底座与智能防护机制,形成档案数据安全的“技术-流程-实战”三重保障。在主数据机房外设立异地备份机房,具备高级别物理安全防护体系,通过“全量+增量”备份机制,确保档案数据安全可用;通过国产化软硬件部署,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安全底座。以威胁秒级响应、漏洞闭环管理为核心,发挥集团专业技术团队能力,常态化开展高危端口治理、实战攻防演练和应急演练,实现安全事件全流程闭环处置,防御体系覆盖数字档案系统全业务场景,有效保障数字档案应用安全和数据安全。